《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月出版发行的一本关于癌症相关知识的书籍,该书介于医学著作与大众科普读物之间,曾荣获“2015中国好书奖”和“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作者菠萝,本名李治中,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现担任美国诺华制药癌症新药开发部资深研究员,实验室负责人。他自称“癌症生物学科学家”,以抗癌一线科学家的视角总结和展望了癌症病因、当前各种治疗方法的科学背景及疗效、癌症治疗新进展等知识,写作风格深入浅出,把艰深枯燥的知识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近日我偶然拜读,联系我目前从事的介入放射学工作有些感触,分享出来,不到之处请见谅。
书中对拥有悠久历史的放疗、化疗等癌症治疗方式,为什么达不到患者和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做出了系统分析。因为这两种方法都“杀敌一千,自损X(若干)百”,患者往往病没治好,却因为严重的治疗副作用产生“不可逆伤害”,甚至死亡。作者对近20年来出现的“靶向治疗”(如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的白血病特效药格列卫)、新免疫疗法(不是百度“魏则西”事件中过时的免疫疗法)推崇备至,因为上述新方法增强了患者的免疫系统,治疗癌症的同时副作用很低,降低了癌症的复发率,“治疗指数”1很高,是人类提高癌症治疗效果,甚至根治癌症的希望所在。书中总结未来十年,“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免疫检验点抑制剂)”或者“手术+放疗+靶向药物+免疫疗法(免疫检验点抑制剂)”将成为多数肿瘤的主流治疗方式。读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传统放化疗、介入治疗是否就在肿瘤治疗领域应该“袖手旁观”、甚至“退出历史舞台”?介入医学如何在肿瘤治疗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的理解和看法如下。
目前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在皮肤癌、肺癌、乳腺癌、肾癌等癌症治疗方面展现了让人欣喜的结果,但是只有部分经基因检测适合的患者疗效显著,比如诺华最新的肺癌药物Ceritinib只对3%-5%的肺癌患者有很好的疗效,且治疗费用昂贵,并不适合全世界大多数的癌症患者。传统的放疗、化疗、介入治疗等目前患者能够及时获得的医疗技术,在经济能力有限,以及不适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仍有重要作用,能够以经济可及的方式延长患者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方法可提高传统治疗方法的疗效,达到“1+1>2”的效果。临床介入工作中的经皮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选择或超选择插管肿瘤供血动脉,可明显提高化疗药物与癌灶的接触浓度、延长接触时间,从而提高治疗指数,改善传统化疗的治疗效果。经皮穿刺癌灶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将铅笔芯大小的放射源,精准的放置到癌灶中,持续放射治疗可达60天,实践已经证明效果确切。而周围正常组织所收到的放射性辐射微量可控,极大避免了传统放疗对周围正常组织损害的缺点。
介入穿刺病理检查是目前大多数癌症的最终确诊的金标准,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从最初的配型到治疗随访均需要病理检测的确认、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随着癌症对患者机体的不断侵蚀,各种并发症逐渐出现,如胆道梗阻(黄疸)、气道狭窄(呼吸困难)、消化道梗阻(无法进食)等严重情况,介入性的胆道支架植入术、气道支架植入术、食道支架植入术等具有微创或无创的优点,可以迅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症状,甚至为下一步治疗创造机会。
综上所述,虽然医药科学发展迅速,新的治疗方法、理念、模式不断涌现,在我们充满危机感紧跟时代的同时,立足本职工作和拥有的软硬件,为患者提供经济可靠的医疗服务,必然有广阔的生存及发展空间,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1、“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药物开发专业名词,描述的是能产生治疗效果需要的剂量和产生不可逆副作用的剂量之间的差异。治疗指数越大,说明药物越特异、越好,对正常组织细胞损害越小。
介入科 赵宝魁